2019年,新的一年剛剛開啟,我們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呼倫貝爾學院第三次代表大會。過去的五年,我們的呼院,凝心聚力,砥礪前行,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校園面貌日新月異。相信呼院每一點每一滴的成長變化,你早已切身感受到了!
現在,我們把鏡頭對準基層,走進院系、走進課堂、走到服務窗口……提出“你覺得呼院這五年有什么變化?”,請受訪者說自己看到的、說自己想到的。用這樣的方式,真實再現學校的“五年答卷”。
魏廣言 文學院教師 博士
“校園環境和教學軟硬件設施不斷提升,學校在對老師的業務提升支持和待遇方面逐年提高。”

我從2009年7月開始在呼院任教,至今已經八年多。近些年呼院各方面的變化都很大。
在校園環境方面,這五年,學校的校園環境逐步得到改善,特別是今年適逢60年校慶和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學校投入很大力量改善環境,路燈亮了,路標有了,環境美了。一些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增加了學生食堂,建成了洗浴中心,宿舍有了直飲水,極大方便了學生。
在教育教學方面,軟硬件設施都有很大變化。硬件如:新建成的文科實訓實驗中心,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室里的新設施、新功能用起來都非常方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更有效率。軟件如: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鼓勵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進行互動,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
學校近些年對老師業務提升的支持力度很大,學校鼓勵青年教師提升學歷,我今年剛剛拿到博士學位,雖然學校困難很多,但對博士的補貼有了很大提高。
學校還很重視教職工的待遇問題,這幾年整體性地提高了全校教師的基本待遇,有更多的教師安心一線教學工作,我也期待學校的績效改革更有利于激發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
倪儉 食堂管理員
“就餐環境變化了,品種花樣增多了,服務態度改變了。滿足師生的不同口味。”

我在學校食堂做管理工作四年了,這幾年,我們學校的食堂真的變化很大。首先在就餐環境上有了很大改善,在原有食堂的基礎上,去年又增加了一個食堂,環境更加舒適干凈。
在飯菜制作上的變化是非常大的。首先,我們炒菜從“大鍋”變成了“小鍋”。最早做大鍋菜,采用一鍋就把一天要賣的某一種菜全部炒出來方式;現在每一盤菜都要單獨炒,這樣的操作雖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味道確實好了不少,更受師生歡迎。
我們的菜品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主副食近三百種。增加了許多本地和外地的特色小吃來滿足學生的不同口味。
更重要的是,在食品衛生的安全方面,我們也有不小的提高。現在大家可以去后廚看一看,我們保證后廚每天都是干凈衛生的。
今年學校的“麥谷”進行了重新裝修,并開設了教工專用區, 為老師同學們提供更舒適衛生的就餐環境和更便利周到的服務。
金芳 對外合作交流處處長
“這幾年,呼院的國際交流合作范圍更加擴大,程度不斷加深,質量穩定提高。”

這幾年,呼院的國際交流合作范圍更加擴大,程度不斷加深,質量穩定提高。
借助地緣優勢,進一步加強俄蒙及其他區域高校之間的項目合作,與蒙古國東方大學、國立教育大學,俄羅斯后貝加爾國立大學、別爾哥羅德國立工藝大學等俄蒙18所知名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系。與蒙古國和俄羅斯9所高校開展了互派學生的校際交流項目。與美國波士頓海灣州立大學、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卡斯蒂利亞-拉曼查大學等4所高校簽訂合作協議。
學校對外合作與交流領域不斷拓展,內容不斷深化。是教育部批準的全國“中俄聯合培養本科生”項目院校之一;獲批為教育部出國留學服務中心“赴俄留學培訓基地”;與后貝加爾國立大學聯合設立了“俄語等級測試中心”。
2012年始學校已連續六年被自治區評為“涉外院校信譽等級一級院校”。積極探索服務“一帶一路”區域性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徐雙楠 經濟管理學院2016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學校通過開發體現大學精神和文化的形象標識,使呼院文化“味道”越來越濃,也增強了師生和廣大校友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為一個外地學子,呼院這幾年所做的努力我們深有感受,特別是文化的“味道”越來越濃了。原來看到別的學校那些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很羨慕,總覺得自己的學校人文成分很低,去年學校的視覺識別系統一發布,我發現真是高大上啊,特別是標準色,稱為“呼院綠”,一下子把呼倫貝爾草原、森林、湖泊與呼院聯系在一起,自豪感爆棚。
現在帶上學校的校徽走在路上,心里特別開心。現在學校樓有了樓名,路有了路名,文化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學校還建設了新的校史館,不僅記錄了學校的歷史,也承載著從這所大學走出去的每一名學子的記憶。
還有新建的文科實訓中心,寬敞、明亮、現代,感覺完全可以和那些211比一比!走在寬敞的走廊里,心里也寬敞明亮起來,這些都增強了我們愛校榮校那份自信,學校也因此讓人越來越留戀了。
李心然 法學院2016級法學專業
“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特別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支教團工作和生活的日子,讓我非常難忘,終身受益。”

我曾經組織了法學院第一個公益社團,連續多年去河南貧困縣開展支教。去年我還參加了國際義工聯合會,去了泰國支教。這些志愿服務活動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讓我非常難忘,終身受益。
過去幾年,我所在的支教團志愿者由最初的7人增加至204名;由只有一個院系的學生參與,到全校十多個院系的學生參與。我們支教的范圍也逐年擴大,支教時間也在增多。我們統計過,團隊授課量達1040課時,服務學生人數 1700人次, 工作內容越來越豐富。這種實踐,不僅把所學服務于社會,也成為學生創業的新實踐。
如此,不僅幫助了貧困地區的孩子,對我們支教團成員來說,也是非常好的社會鍛煉和自我發展經歷,也為脫貧攻堅貢獻了呼院大學生的一份力量吧。
時光荏苒,過去這五年,呼院的變化就在你我的身邊,在你我的心里。呼院的步伐也緊跟時代,在應用型大學建設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