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呼倫貝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指導,我校主辦、教育學院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2025年“皮藝傳承與創新設計”研修班,在學校校史館二樓展廳舉行結業儀式暨成果展。我校黨委委員、副校長張桂芝,呼倫貝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羅偉、非遺科科長李潔韜,我校科學技術處處長劉欣,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海江、院長李偉艷,自治區非遺研究基地主任、項目負責人斯日古楞以及項目團隊、部分授課教師和來自全區8個盟市的25名學員參加了結業儀式。結業儀式由李偉艷主持。

結業儀式上,劉欣宣讀了結業學員和優秀學員名單。隨后,張桂芝和羅偉共同為結業學員和優秀學員頒發證書,見證學員們的研修成果與成長收獲。
斯日古楞圍繞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實施特色與成果產出等方面,對本期研修作出系統總結。她指出,研修班既推動學員從“技藝復制者”向“文化解碼者”轉型,也促進教師由“技藝傳授者”向“文化轉譯者”升華,并通過教研融合構建非遺保護學術共同體,這一雙向賦能的教育生態,成為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關鍵所在。學員代表彭珊珊在發言中分享了研修感悟。她表示,為期30天的系統學習讓全體學員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傳統到當代”的認知跨越,深刻領悟了“對話古今、融入生活”的非遺活態傳承特質。未來,大家將以研修班為起點,當好非遺傳承的“種子”,把所學知識技能和創新理念融入非遺工作,讓傳統工藝綻放時代光彩。

本期研修構建“理論筑基、技藝傳承、考察實踐、創新拓展”的四維教學體系,形成“傳統與現代融合、理論與實踐并重、地域與創新結合”的特色課程架構,在30天系統研修中,25名學員創作完成86件作品。作品以傳統技藝為根基,或融匯地域文化符號、或結合現代設計語言、或體現當代審美意趣,在功能轉化與價值重構中形成多元實踐;同時通過題材拓展與設計升級,開辟非遺活態傳承的文旅融合路徑,使傳統技藝成為承載當代情感與文化思考的創新媒介,生動詮釋了“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的非遺研培根本要求。
此次結業儀式暨成果展的舉辦,既是對本期“皮藝傳承與創新設計”研修班的圓滿總結,更是我校助力非遺活態傳承、服務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未來,我校將持續發揮高校學科優勢與人才資源,深化非遺研培模式創新,為培養更多非遺傳承與創新人才、推動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