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蒙古學學院在崇文樓B209室舉辦了題為《錫尼河布里亞特婚禮立拴馬柱習俗與成吉思汗秋季祭祀名稱之關聯探析》的學術講座,主講人為學院教師陶龍博士。講座由社會學系主任青春主持,學院教職工及學生共40余人參加。

講座中,陶龍緊扣“錫尼河布里亞特婚禮立拴馬柱習俗與成吉思汗秋季祭祀名稱之關聯探析”主題,以錫尼河布里亞特蒙古人方言“serge”( 樺樹拴馬柱)切入,闡釋其作為拴馬柱和韁繩的雙重含義,并結合“天鵝始母,樺樹神桿”的起源傳說,解讀樺樹拴馬柱在布里亞特文化中的特殊意義。她指出,在布里亞特婚禮中,立樺樹拴馬柱不僅是供送親隊伍使用的實用設施,更象征著新家庭的誕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與情感價值。隨后,陶龍深入探討該習俗與成吉思汗秋季祭祀的聯系,通過梳理和剖析學者們對祭祀名稱的前期研究成果,巧妙結合拴馬柱的象征意義,經嚴謹推理與論證,創新性地得出成吉思汗秋季祭祀應稱為“Nogt Sergiin Hvrim”的結論,為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研究開拓了全新視角。
此次學術講座不僅為教師們搭建了展示研究成果、碰撞思想火花的平臺,還有效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拓寬了同學們的學術視野,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民俗學領域的濃厚興趣與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