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蒙古學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全體學生在學業導師文慧的帶領下,走進陳巴爾虎旗文化館,開展了為期一天的以蒙古包制作技藝為核心的專業實踐活動。
《蒙古包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學們在專業指導老師與當地非遺傳承人的悉心示范下,分組投入蒙古包制作的核心環節,以柳條編織“哈那”(墻架),感受傳統材料的柔韌與結構張力;打磨“烏尼”桿(椽子),精準把控長度與角度;搓制馬鬃繩,體驗游牧民族利用自然材料的生存智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同學們在反復練習中逐漸領悟“以簡馭繁”的游牧美學。隨后,同學們進入蒙古包微模型的制作現場。從框架搭建到繩索固定,每一步都需兼顧力學平衡與空間美學。當一座座精致的微型蒙古包在指尖成型時,他們不僅驚嘆于傳統建筑的精妙設計,更深刻理解了其“可移動、低能耗、抗風雪”的生態智慧。活動尾聲,同學們圍繞“非遺傳承的年輕化路徑”展開討論,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創新融合。陳巴爾虎旗文化館負責人也對同學們的專注與創造力給予高度評價,并期待未來深化校地合作,共同守護草原文化根脈。

此次實踐教學是蒙古學學院“非遺活態傳承”計劃的重要一環。通過將課堂延伸至文化現場,同學們不僅掌握了傳統技藝,更在躬身實踐中厚植了文化自信。未來,學院將持續推進“非遺+專業”育人模式,為草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培育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