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至15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定位與專業建設研討會”在河北美術學院召開。蒙古學學院院長白秀峰一行5人受邀參會,與來自全國25所高校的非遺研究專家、學科帶頭人及非遺領域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非遺學科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推動非遺文化活態傳承、非遺學科專業建設貢獻學術力量。
本次研討會的召開,緊扣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的任務要求,聚焦當前非遺學科建設面臨的定位模糊、課程體系不完善等共性問題,旨在凝聚高校智慧,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非遺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作為長期深耕民族地區非遺保護領域的專業力量,蒙古學學院教師團隊的參會,為研討帶來了民族地區非遺傳承的獨特視角。
依托呼倫貝爾豐富的非遺資源,蒙古學學院在非遺學科建設與教學實踐中已形成鮮明特色。學院不僅開設《藝術學概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核心課程,更創新構建“理論教學+田野實踐+傳承人授課”的三維育人模式。此前,學院組織非遺專業學生深入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等地,開展蒙古包營造技藝、蒙古族服飾制作、布里亞特民俗等主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親手操作與文化浸潤中深化對非遺的理解。白秀峰結合這一實踐經驗,在分組討論中就“呼倫貝爾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建設路徑”分享心得,提出“以田野調查夯實理論基礎,以傳承人入駐激活課堂活力”的建設思路,獲得與會專家認可。

研討會期間,參會教師與廣西民族大學、阿壩師范學院等高校的專家重點探討了邊疆民族地區非遺學科的差異化發展路徑。白秀峰一行與來自各地的高校專家、非遺領域學者,大概率圍繞非遺學科的課程體系搭建、產學研融合路徑、地方非遺資源與高校教學的結合等關鍵問題展開深入研討。針對民俗類、民間文學類、手工技藝類等非遺項目的傳承現狀,教師代表提出“跨區域非遺資源整合”“數智技術賦能非遺記錄”等建議,主張借鑒數字孿生技術為非遺建立數字化檔案,通過沉浸式傳播手段擴大非遺的傳播影響力。
當前,非遺學科正處于標準化建設與個性化發展并行的關鍵階段。蒙古學學院教師此次參會,不僅帶回了全國非遺學科建設的前沿理念,更為學院后續完善非遺課程體系、深化校地協同合作提供了方向。學院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兄弟院校的學術交流,持續優化“地域特色+實踐導向”的非遺人才培養模式,讓民族地區非遺在高校教育中實現活態傳承,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注入文化力量。